产城融合、“硅巷”发展:上海虹创点亮虹口北部发展新引擎商业

时间:2021-08-31 11:56:13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互联网

  提起上海虹口,中共“四大”会址纪念馆、鲁迅公园、左联纪念馆、瞿秋白故居、李白烈士故居……无不让人感叹其人文历史底蕴的厚重。

  从岁月深处走来,步入新时代的虹口,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凭借悉心为民的发展理念,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在制订规划、完善平台、搭建资源、优化环境上下足功夫,倾力于虹口在新的起点上“脱胎换骨、功能重塑、能级跃升”,尤其是在北部区域的科技创新、产城融合等工作上,已焕发出崭新的发展活力。

  “目前虹口北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已经打造出硅巷模式的科创新载体,成为承载虹口区经济发展的一颗亮眼的明珠。”上海虹创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榕榕表示。

  2017年10月,虹口区成立了“南、中、北”三大功能区,虹创集团作为北部功能区管委会办公室,承担了虹口北部发展的重任。从成立之初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直接管理十多万方园区楼宇,服务数百家高新技术企业,虹口北部的这片科技功能区,已实实在在成长为上海北部的一颗科创明珠,成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背景下,新的城市发展引擎和能级增长力量。

  “硅巷”模式开启园区“2.0”

  在引领虹口北部发展的“科技承载、硅巷模式、片区开发”的理念中,“硅巷”二字是重中之重。这个最早源于美国东海岸纽约的城市概念,如今已是虹口北部发展模式中最亮眼的名词。

  硅巷,作为城市里正在生长的“新空间”,是一座城市孵化“新科技”与“新消费”的摇篮。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当时大量创新型企业开始向纽约城市中心聚集,而纽约老旧建筑多,不便于为这些企业提供密集型的创业空间,因此企业大多集中在从曼哈顿下城区到特里贝卡区等地由移动信息技术企业群所组成的虚拟园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园区。

  经过多年发展,“硅巷”的概念逐渐拓宽,它成为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意为在老空间里装进新内容,通过旧城改造、城市更新,让老城重新焕发活力。

  虹口“硅巷”这一概念是在2015年“十三五”规划时提出的。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之一,虹口区尽管地理位置优越,但人口众多,尤其是北部地区,城区老旧、经济体量小,没有广阔的空间铺陈开来建设科技创新基地。现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的吴清,当时还在虹口区担任区委书记,看到了虹口发展的南北差异与局限,提出学习国外成熟的先进经验,建立“硅巷”发展模式,上海虹创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则成为了实施这一发展模式的主力军。

  这家虹口区属功能性国有企业,成立之初的使命便是推进虹口区科创中心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当时摆在董事长谢榕榕面前的现状是:虹口北部功能区以居住区为主,土地资源稀缺,又存在诸多老旧厂房、老旧楼宇等,缺乏大规模集中的可开发用地,是一个典型的中心城区居住区。

  “不同于其它拥有大片土地的工业园区‘1.0’版,虹口北部区域要想发展,则需要另辟蹊径,开发‘2.0’版园区,即发展硅巷模式。”谢榕榕认准了老书记指出的这条发展路径,决定因地制宜,“点状发展、以点带面”,将其发展成为无边界的园区。

  以虹口北部诸多工业厂房、存量楼宇为“点”,根据地形特征和空间形态以及周边资源的特色功能,上海虹创集团推进一些老厂房、老旧写字楼进行升级改造,串联重要的空间节点,通过以点的植入,以点带面,形成多个片区化,嵌入式地在大街小巷容纳创新创业者,充分放飞想象力,创造性地发挥好虹口区有限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大力吸引“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入驻。

  “我们力图把虹口北部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平方米建筑物都规划好、设计好、利用好。”谢榕榕说。

  目前,虹口北部功能区以29个园区、22栋楼宇以及多个储备项目为“支撑”,形成了北部功能区“一带更新、多点支撑”的硅巷式发展格局。以北上海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中环线为主轴,由东向西,在全长3.8公里的北中环科创带上,串起虹口城创中心、上海先进材料国际创新中心、虹口新业坊·智立方、竑杉湾项目、北中环国际创新中心等科技项目,成为虹口北部区域版图上数颗熠熠闪光的科技创新“明珠”。

  “硅巷模式”近年来受到南京、洛阳等城市追捧,但无论是企业入驻率、落地率、产出率,还是城市发展多元化模式,虹口区都先人一着,走在前列,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因地制宜发展产城融合

  在谢榕榕看来,硅巷模式在虹口的落地,以及生长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

  虹口区各类高校、“大院大所”聚集,这是其它地区在发展基础上就无法比拟的。虹口北部功能区内及周边集聚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材料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科研资源丰富,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在虹口,经常会出现马路对面就是高校的情况,材料研究所、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名院大所是我们虹口独一无二的资源,别的地区都是求之不得的。”谢榕榕说,虹创集团积极利用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源,在区政府的协助下,与各高校展开多维度的合作。

  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是谢榕榕到任虹创后从零开始推进的项目。同济大学在绿色环保方面有着突出的学科优势与资源优势,虹创集团抓住这一优势特点,与同济达成合作,成立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为高校学生产学研实践、科技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此前,园区企业入驻率接近满园,但受到新冠疫情影响,部分企业缩减规模,目前园区企业入驻率仍达70%以上,且入驻企业均为环保企业。此外,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均与虹创集团共建有产业园,根据各自高校的特长优势,展开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定向合作。

  除了与高校合作,虹创集团还以搭建科创产业集聚平台为目标,在北部现有的“两大两新”(大数据、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础上,聚焦产业发展新兴领域,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坚持“一园区一产业”的差异化定位,打造功能性产业园区品牌。

  与此同时,上海虹创集团领导层创新思维,利用园区自身运营的经验和优势特点,吸引新兴科技企业入驻,让这些产业聚集地与居民区融合发展,形成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创意的区域,带动虹口北部地区的产业形成网络集群。

  如张江虹口健康医疗产业园目前的定位为“互联网+健康医疗”。最初,由于附近的配套基础设施薄弱,人们每天要花较长的通勤时间往返于园区和市区,张江产业园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得益于产城融合建设,附近建造了大量人才公寓,提升了园区自身配套设施质量,极大改善了周边的生活质量,产业园发展势头蒸蒸日上。

  谢榕榕说,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虹创集团将以努力打造“北中环科创产业集聚带的引领者,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为目标,积极承担起虹口北部“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发展重任。

  在她的理解里,后八个字的定义,就是优化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的同时,更关注人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要做到让城市宜居宜业,让产业融汇联合,让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没有异乡感,人们才能在这里长久地安居乐业。”

  “园长制”“楼长制”优化营商环境

  如果说“硅巷模式”“产城融合”是虹口北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顶层设计,那么“园长制”和“楼长制”则是推动这一设计在基层不断深化的重要推手。

  “硅巷”模式下的产城融合,存在园区规模小、分布散、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优惠政策难以及时覆盖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贴心的服务,2018年,在时任虹口区委书记、现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的带领下,虹口区开始在各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里推行“园长制”和“楼长制”,为每个园区、每栋楼宇全部配上贴身式管家的“园长”和“楼长”,通过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的无隙服务,进一步优化虹口的营商环境。

  虹创集团积极配合虹口区政府落实园长制和楼长制,委派13名园长、楼长对北部18个园区、14个楼宇开展服务,加大对入驻企业的走访,加强互动交流,点对点精准掌握企业动态和诉求,做好信息综合分析和问题分解,优化营商环境,以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园区自主经营,虹创集团勇当“店小二”,在具体的工作中,积极布局企业服务驿站,重点发挥企业服务驿站(“企航站”)功能,通过组织企业活动,协调工商、税务部门进行工作指导,为入驻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同时针对园区楼宇落地率较低的问题,积极转化企业落地。

  叶传芳是虹口区派驻张江虹口健康医疗产业园的“园长”,在与企业的接触中,叶传芳真切地感受到不少中小企业创业难、融资难等客观问题。于是,叶传芳充分利用园区搭建平台,积极牵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方,主动靠上前去,跑前跑后,帮助企业解难释疑,逐一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融资难等切身问题。

  作为虹口北部地区的“总园长”和“总楼长”,谢榕榕表示,园长制和楼长制也是虹口的特色之一,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成效显著。去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园长们和楼长们就充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有些民营企业缺乏防疫物资,都是集团帮忙统一配备额温枪、消毒液等物资;还有一些楼宇对进出人员管理比较宽松,楼长们都蹲点进行检查。”谢榕榕说。

  实行“园长制”、“楼长制”以来,“园长”们和“楼长”们已为园区企业解决了600余个各类问题。

  “十四五”已至,面对生产经营和常态化疫情防控。谢榕榕表示,虹创集团将进一步提升“楼长”、“园长”服务能级,不断完善企业孵化服务链,增加创新服务设施,全力服务好园区企业,努力形成创新创业要素集聚的生态系统,继续为优化虹口北部地区营商环境、为虹口高质量高品质发展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力军作用。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1
3